新年有兩個世界, 一個世界叫「我喜歡新年」, 另一個世界叫「我不喜歡新年」。
快樂的童年大概都一模一樣: 被大人圍繞著成為他們的心肝寶貝,毫不知道恐懼,天天經歷新奇刺激的第一次。第一次知道爸爸也有爸爸;第一次摸毛茸茸的小狗;第一次感受颱風、第一次渡過轟鳴不斷的雷雨夜。
孩子降生在人世,猶如來到夢幻樂園冒險。(詳情請參考youtube上的兒童玩樂影片) 「新年」常常是這場冒險的高潮所在。只要試過一次「新年」,小孩子就能發現一些日子比另一些日子特別。但這個小孩會好奇,到底是甚麼東西使一些日子比另一些日子特別呢?
《蠟筆小新》第二卷就有過新年的情節:某天一早醒來,媽媽跟小新說今天要煮「大象」。(日文裏,煮「年糕」和煮「大象」同音)這天小新第一次吃到年糕。到《蠟筆小新》第五卷,野原新之助已經能夠知道「新年」來到,這次小新一大早就向媽媽拿「壓歲錢」使媽媽大驚。
多少人腦中的「新年」,其實就是指這段童年回憶? 我的「新年」,永遠都是指這段歲月。 長大以後,每當我問自己活得是否快樂,都會拿這段時光來比較。
甚麼使一些日子比另一些日子特別呢?可能是因為,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都活在它裏面。
就如我一樣,幸運的孩子能到七八歲——才走出由大人築成的奇幻樂園 —— 才開始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他發現,當他走進別人的世界,他就由自己世界的主角,變成了別人世界的配角。此時,這個小孩開始接觸一套學問,叫作「人情世故」。 小孩會發現,大人不會告訴他何謂人情世故,也不會解釋為何要懂,大人只是推崇。結果,就產生一種東西叫做「避年」,其具體作法是在新年期間設法讓自己消失無蹤。
說是「避」年,只是開個玩笑罷了。避年的人大多只是趁難得長假到外地旅遊,因為傳統的新年節目已滿足不了他們;這算是繁華城巿才能看到的景象吧。與此對比,在另一時代(或另一空間),有一種東西叫「過年關」。
在舊社會,人經常要離鄉別井打工,而且工資要到年終時才能拿到。每年年終,他們拿著辛勞一年的報酬回家,只有短短的幾天能與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團聚。在這短短的日子裏——就算日子多艱難——人人都有責任要快樂。在這個日子,你有責任要快樂,能使你快樂嗎?
是甚麼使一些日子比另一些日子特別呢?可能是因為,假裝快樂並不令人愉快,但人人為了別人而裝扮出快樂的模樣,卻是一件溫暖的事。
如果有人說:「一些事情值得做,但不一定吸引。」 你會想到甚麼例子?最常見的例子是「先苦後甜」,即今天努力,換來明天收穫。除此之外,較少人想到的「值得做但不一定吸引」的事情還有:你做了之後,回想起來卻毫不後悔的事。以上兩者有何分別?
「先苦後甜」的事,我們能想像今天付出甚麼,明天拿到甚麼,拿到之後自己有多快樂;這一切都能事前計算,能在事前想像。「做了之後,回想起來毫不後悔」的事,我們很難在事前想像自己會得到甚麼,更難想像我們得到之後,自己會有甚麼變化。
甚麼事情這麼難以想像呢?這件事就是 —— 與人建立關係。世上有很多父母,都不是在最適合的時候生下自己的孩子,但鮮少聽到他們抱怨;當這些父母回想起來,他們會說:「回想起來,我絲毫不覺得後悔。」在忙碌的生活裏,找個時間和自己關心的人、關心自己的人見面,也常常不太吸引;但我們見面後卻很少覺得後悔。
如果我們更了解對方,會發生甚麼事呢?
到底是甚麼使一些日子比另一些日子特別呢?因為若果沒有這些日子,以上事情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