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18

話說上星期日與兒子一同到會所其中一間遊戲室內玩耍,裡面有積木角,軟墊池和一個未曾開放的波波池,兒子對拆積木很有興趣,作為父親,當然擔當砌積木的角色,推倒和拆毀的角色就交給我的兒子,經過一輪我砌兒子拆的遊戲下,兒子漸漸對積木失去興趣,開始對波波池產生興趣,我隨手拿了兩個膠球給兒子玩,突然身旁出現了一位3-4歲的小男孩,他一手搶走兒子正玩著的顏色球,而我亦重新拿多兩個颜色給兒子,但那位男孩繼續不問自取,我跟男孩解釋我選兩個球給他,希望他不要再搶兒子的球,不過最後他並沒有接受我的提議,繼續搶眼前的球。是家教問題還是社交問題?疑問都直在腦中轉,我歸納於分享是社交的合作行為。

「分享」是一種社交合作的行為,早在嬰兒時期就會有「分享」的行為,例如八個月大的孩子就會分享他的食物或物品給爸爸媽媽。但很詭異的是,「分享」到了幼兒時期卻變得相當困難,學齡前兒童的分享行為明顯的比學齡兒童少。當然,孩子的世界有如此美好就好了!不是每次的分享事件都能成功,重要的是要去嘗試,並且大大鼓勵,『經驗』可是影響孩子未來願不願意主動分享的重要關鍵。

分享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孩子從以自我中心開始發展,凡事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主,接著學會觀察別人的想法與感受,進一步發展出同理心與利他行為。

教分享的關鍵,6件事最重要

1.製造一起玩比較好玩的成功經驗

如一個人玩車,只能排排站;多一個人一起玩,就可以玩警察遊戲,可以當不同角色。

2.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思考

孩子一時半刻不分享,不代表他就是自私的,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想想。

3.孩子先從大人身上學分享

如果我們總是給一堆禁止,他們就會學到錯誤的互動經驗。

4.玩具該有公家的及私人的

不是每個買來都是大家的~孩子沒有交換的經驗,反而練不到分享。

5.不要常說“你比較乖,都有讓;他不分,我們不喜歡他“,久了後,常讓的也會覺得不公平;被讓的永遠都學不到分享!我會跟聽話的說“你做得很好!一定會更多孩子想跟你一起玩“;我會跟不分享的孩子說“要記得說謝謝,下次就輪到你分享囉!“

  1. 多用同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常帶著孩子看圖說故事、玩角色扮演的遊戲,這都有利於孩子心智解讀、決策判斷能力發展,分享也就跟著容易主動產生。

「分享」固然是毋庸置疑的美德,也是社交必備的技能,但是沒有節制的分享一樣會造成家庭、社會問題。

因此,想要孩子學習「分享」,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可以曉以道理、可以引導,但記得在合理的範圍內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決定,也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當小朋友拒絕去分享時,父母應先去了解他們的原因。「可能是他排隊排了很久才能玩,又或是他花了很多努力才砌好積木,如家長立即要他們分享,他們當然會拒絕。」當父母了解了背後的原因,再作出相應的對策,例如讓他先玩一會兒再分享,又或是把其他積木作分享,孩子們一般都變得更樂意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