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了短暑假,意味著新學期又即將來臨,跟據教育局表示2022/23新學年(即9月)暫時維持半天面授課堂,學校仍須繼續落實每日快測安排,所有教職員及學生每天返回校園前,要進行快測。
面對著半日課,並非新鮮事。早在1970至9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學位短缺以及校舍緊張的問題,就曾經推行小學半日制面授課程。即是在同一所學校,開設上午校及下午校,並分別由兩批校長和老師管理及授課。因此,上午校的學生一般不會與下午校學生一同上課或參加活動,但會共用課室及其他校園設施。
香港的新冠疫情逐漸放緩,但在2021/22學年,學校仍需繼續維持半日制面授課程,除非個別學校符合教育局宣布的疫苗接種率條件,才可以申請全日授課,疫情下暫行的半日制面授課程,對於部分學生來説可能是另一番困境。尤其是小學呈分試及高中學生!相信即使在疫情之前,不少人都需要在校内利用課餘或周末時間補課,以趕上文憑試進度。而復課後暫行的半日制面授課程,令每節課堂時間縮減,無疑令他們百上加斤,在這20多年推行全日制之下,學校課程日新月異,內容既多且廣,活動也比以往更多,無論是課後的時光還是一些特別的上學日,這無疑比我輩小學時候豐富了許多。
由於現時只能半日上課,基本上絕大部分的活動都已經停止,上課的實際時間也無奈縮短。對學校來說,那不是僅僅刪除午膳時間,並將所有課堂時間縮短,和取消集會便了事。老師其實需要重新思考在有限的課時上如何在課程有更好的編排,是否需要作出某些調動,以及再加剪裁。
加上疫情關係,部分活動需要取消或轉變做法,而這些更動很多時帶來更多的改動,或是最終效果未如理想。部分學生支援活動更是難以進行,有時候會令學生延遲或得不到適當的服務。簡單來說,假如公司要職員用半天時間做一整天的工作,你能和以往表現出一樣的效率和素質嗎?
不過,「新常態」下採用實體與網上混合模式施教,仍是在摸索階段,加上自主學習在不同學校仍有差異,學生課堂進度未如理想,而學生缺乏校園生活,也直接影響到情緒支援、升學輔導、生涯規劃等跟進,故盡快恢復面授課堂,無疑是不少教師與家長的良好願望,最快到下學期始能安排,只能及早計劃。
新冠疫情使得學與教進入「新常態」,面授課堂即使他日恢復,學校,學生和家長亦須有心理準備,在疫情轉變下再轉為網上授課。如何適應這個隨機應變的大時代,相信是未來教育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