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培養孩子閱書習慣外,另一項家長的困擾就是小朋友電子產品不離手,除了電子產品外,其他一概不感興趣。
家長向我透露疫情前小朋友經常,甚至是每天都會出外到公園玩耍,但一到疫情後,小朋友就開始改變,每天都使用電子產品,而電子產品則成為小朋友每天必備物件,不論上課,做功課,娛樂,社交,消磨時間,電子產品都可以一一做到,久而久之,家長就開始發覺小朋友不願外出,更多時間投入電子產品之上,呼叫都不願答理,家長當然就越叫越火,接著就是六國大封相,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因為磨擦而變得惡劣,問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曾向家長拆解這個問題的原因,首先是社交的情況特變,疫情前小朋友總愛往外跑,到公園玩耍,其實公園內有些小朋友跟孩子年齡相近,只要一呼,就會百應,小朋友不需要知道對方的名字或是其他資訊,主要是依靠樣子就能進行社交,玩遊戲,相約明天相同時間在公園大戰三百個會合,這就是小朋友在公園裏的社交,有同齡的朋友相伴相聚,無論外面的天氣怎樣,都無阻小朋友出外玩耍的興緻,總好過對著冷冰冰的電子產品,但是疫情切斷了小朋友到公園玩耍社交的活動,收窄了他們的活動空間,全都隔離在家,在家的日子只好依靠著電子產品解悶社交娛樂等,加上資訊娛樂科技日新月異,所謂一機在手,天下資訊我有,很快就俘虜了一眾小朋友心和行為習慣。
其次就是規則的轉變,之前都有文章提及過學校是一個制約空間,所有一切都有規則,有時間限制,有監管者的一個地方,讓小朋友學習規矩,社會規範等,疫情下停課,制約,學習社交的地方被迫停止運作,有人會認為學校並沒有停止運作,有網課,有功課,但我可以老實回答,網課的效能只有面授三成,因為老師於網課時需要追趕進度而無法面面俱圓的照顧,監管所有小朋友,小朋友一個雙開(指一個屏幕中開啟兩個視窗),枱下用手機玩遊戲看短片,老師都無能為力,只能要求家長協助監管,結果制約力大幅度下降,小朋友又熟練地雙開,效力低就算是可預見的。
如何解決小朋友機不離手的情況?辦法是有的不過家長必須一起遵守規則:
以非權威方式與孩子共同定立解決機不離手問題的方法,讓家長與孩子在互相尊重的前題下,能找出能滿足大家需求的方案,主要有六個步驟:
- 認清及介定需要 – 這個階段最好能互相真誠地表達對方的需求,讓大家明白對方的需要。例如孩子有與朋友聯繫的需求,媽媽有跟孩子溝通的需求
- 構思各種解決方案 – 大腦震盪,每人都可發表自己建議的解決方案。但在此階段避免批評對方的方案,基於大家互相尊重的原則。例如,孩子建議每天早上及晚間合共一小時用電腦上網,爸爸建議晚上九點後把電腦收起。
- 評估這些解決方案 – 共同評估這些方案,判斷每個方案的可行性。
- 決定最合適方法 – 從所有方案中選出最適合的一個,或可把數個方案合而一。
- 實行 – 設定開始實行時間。
- 追踪評估結果 – 設定何時追踪及評估這些方案是否可行。如在評估時發現未能解決問題,需要從新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及調整方案。
以上的方法必須由家長帶動和遵守下才能發揮效能,同時需家庭內有權力平衡,不能以由上壓下的命令下執行,否則反效果反彈會非常嚴重,同時家長與子女的關係更加惡劣,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