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9

糭-可以算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傳承著歷史和對偉人的敬意,相傳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百姓不忍心魚兒叼食屈原的屍首,於是製作糭子拋入河中,飼之以魚,希望魚兒吃飽了,屈原的屍體就可保持完整,溯源於此,從前端午這節日就平添上了一份美味。

糭,蘆葉裹米也,東漢《說文解字》記曰:「糭,蘆葉裹米也。」葉子和米,是糭子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而在這幾千年間,以此為基準,不同年代演化出不同的糭子。戰國時代的糭子,只有葉和米,包成牛角的形狀,再置放於竹筒內,並沒有任何餡料。晉代時期,開始加入了藥材為餡,稱為益智糭。南北朝時,百姓開始在糭子內加入肉、栗子、豆和紅棗,成了現代糭子的雛形。 由此開始,大江南北各個地方因地制宜,衍生出不同的口味的糭子。

時至今日,糭除了在端午節出現外,平日都會在街巿,粥店售買著,有時貪方便就買一隻糭回家滾水加熱,就可以方便又快捷地飽餐一頓,不過,所有事物的量到達界限前都是美好的,但只要量過了,就會變成一個惡夢。

事由是發生在小弟的朋友身上,臨近端午節,朋友媽媽在外婆身上學到製糭的方法,於是就在端午節之前製作不同口味的糭,有綠豆,紅豆,花生,十谷,梘水,五香等等,每款大約十隻,糭的存貨量一下到了六十多隻,加上朋友口多犯賤,跟外婆說很想念外婆糭的風味,外婆為了一解朋友的思念,又製作了二十多隻糭給了朋友,眼下保守估計朋友有百多隻糭在家存放著,場境甚為壯觀。

在母親的催逼下,朋友連續早午晚三餐都是吃糭,更甚者更吃糭吃到吐,無論是蒸,炸,煮,烚,都一一品嘗過,朋友曾言為了不要吃糭,外送糭子給所有朋友,才救回自己不用每都是糭子放題,這也證實了事不過三的道理。話雖如此,但長輩做的糭又如何忍心不接受他們的好意和祝福,繼續吃糭吧,反正能吃得上長輩為你而製作的糭也得來不易,包含著長輩的關愛和祝福。

願天下所有人都能吃到長輩為你製作的糭子,每一口都包含著長輩的愛和關懷,得來不易,且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