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500926_1147195432634662_37251045710908496_n

#04 – 全年節日系列 – 黑人歷史月 Black History Month – 黑人歷史就是美國的歷史

血液交織的美國黑人歷史

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源自於美國,亦稱為非裔美國人歷史月(African-American History Month)。美國及加拿大政府首先確認這個節日,近年來,英國、德國、愛爾蘭、法國及非洲亦逐漸在不同的月份,有了自己國家的黑人歷史月。這個節日源於1926年在美國成立的「黑人歷史周」活動,為紀念及尊榮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中所作的貢獻及成就。

黑人社區至19世紀以來一直在慶祝林肯的生日(2月12日)及道格拉斯的生日(2月14)。1926年正式在美國確立二月的第二週為黑人歷史周;70年代延長變成黑人歷史月。林肯總統在解放黑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1863年宣告的《解放奴隸宣言》。道格拉斯則是一位偉大的黑人演說家及社會改革家,他是奴隸出生,一生為黑人爭取權益。

在美國,黑人歷史月包括一連串在大學、中小學、博物館等地方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規模遍及整個美國。每一年節日都會有一個特定的主題去慶祝。2023年的主題是着重於黑人抵抗的重要性。非洲裔美國人一直在抵制歷史上持續的各種形式的的壓迫。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17世紀及18世紀由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壓迫為奴隸。

黑人歷史月自成立以來,一直引起爭議。他們質疑黑人歷史就不應只局限於教育機構,而是應將整個黑人歷史納入全年的主流教育之中。令一個擔憂是,黑人歷史月反而突顯了種族歧視。他們認為不應把黑人歷史簡化為英雄崇拜。黑人歷史就是美國的歷史。

纏繞非裔美國人社區中的主要問題是貧窮。貧窮所引伸的問題包括婚姻、健康、教育、及犯罪等議題。在香港的街上,不容易遇見非裔美國人。我對他們的印象也只局限於那些賣座的美國電影。直至在我讀本科生時,到美國交流半年,才有機會接觸非裔美國人。

非裔美國人為我深夜送暖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初到境時,與機場中的非裔美國人相遇。在乘搭了超過20小時的長途航班後,我拖着疲憊的身體及兩個沉重的行李,到了機場。陌生的環境也使我感到焦慮。那時二十二歲的我第一次到美國,而且是一個人。我帶了兩大沉重的行李,打算要住上半年以上。那時候口袋中有半年的生活費,每一張美金紙幣都是一百元。我口渴買了一支水,也看不懂找續回來多少錢,就把零錢塞回口袋。我在機場急着在深夜前往旅館。

那時的機場保安是一名非裔美國人,他一直和我招手,叫我過去。我聽不明白他的話。他精神飽滿及高大的身形,與我的瘦小及疲倦,形成對比。我不太願意靠近他。直至他說了一次又一次,疲倦又焦慮的我終於聽明白了。原來他只是熱心的問我去哪裡。我拿了一早印好的行程路線圖給他看,他友善的指示我去搭一部巴士。

上了巴士,司機又是一名非裔美國人,還是這麼高大,比我強壯多了。他說的話我還是聽不明白。拿出零錢想付車費,竟然不收現金。我也沒有電子卡,真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司機問我去哪裏,我把文件給他看, 他叫我坐下不用付錢,又提示我在哪裏下車。就這樣,我在深夜平平安安到達旅館去了。

回想我在留學的半年中,遇見不少非裔美國人,他們大都是社會中的基層,刻苦耐勞。我初到美國,遇到這兩位非裔美國人,也是和藹可親,熱心助人。他們面對我這個年輕的華裔女性,仍然用心對待。回想起這些回憶,我仍暖在心頭,也成為我對美國美好的印象之一。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