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近期都成長了不少,小手小腿開始變得有力,靈活,也許身體的成長同時,心態和性格上都會不斷變化,近日我發現了兒子對一些事充滿著自己的堅持和執着,包括吃飯時必須把飯,菜,肉分開,每款食物來一口,輪流地吃著,只要次序和量數出現差別,他都會拒絕餵食,直至亂了的次序更正後,才安心繼續吃飯。
另外,在塗鴉時,如果不完整地替圖案上色,他也會繼續上色,直至圖案滿滿地覆蓋著色彩,他才會玩其他的玩具或繼續塗鴉。
到公園玩耍時,眼看兒子對高度有點恐懼,但他每一次都站在高點,叫也不回,也不玩其他設施,直到他站至滿意,才繼續玩耍,種種情況,都透露著兒子已有自己的意識和思想,他對自己有著一些要求,無論可完成或不可完成,兒子他都堅持,我好奇他的堅持和執着到底從何以來的?
小朋友常常會有一些不知所以的堅持,小朋友因為生活經驗值還不夠,想要探索環境,因此看到大人做一些事情,自然而然自己也會想要嘗試。針對小朋友種種「堅持行為」。
小朋友正值『自我認同危險期』,也是我們一般說的叛逆期。他為了想要確立自我的存在,所以會無意識地把跟他不一樣的一些想法直接排除於外,因此父母就算好言好語地說,小朋友還是可能出現反抗的情形,小朋友做這件事若「沒有立即的危險會發生」,家長可以嘗試退一步,當下不給予他立即糾正,但讓小朋友在允許的情況下多多自我練習,那下一次我們可以在他做同一件事之前,先幫助小朋友確認再引導與協助執行。通常小朋友沒有發現自己動作不正確,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覺察到這個問題,因此我們要幫助他的是「培養他覺察的能力」,而這是需要時間的。
多讓孩子練習,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覺察能力,也可以滿足他探索環境、適應環境的內在需求,當他內在需求能常被滿足,有時想做但是做不到,他也比較不會這麼的沮喪。
小朋友如果很常有某些堅持,這時成人可以向孩子進行事前告知,在小朋友沒有情緒的時候,你跟小朋友做約定是最理想的,這樣子就可以避免小朋友因為不符合期待而出現的吵鬧情形,要盡量避免臨時的討論,不要在事情發生當下或是出門時,才告訴他應該要怎麼做,而是可以在出門前一、兩個小時,或是前一天晚上先跟小朋友討論可能發生的情況、或是要穿什麼衣服等,這樣才會有足夠時間跟小朋友溝通與約定。
3、提前告知但小朋友還是有情緒,成人要先安頓內在
若小朋友當下情緒還是很高亢,請同理但不處理,千萬不要在小朋友有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小朋友有情緒的時候,成人要先安頓;我們要了解這就是小朋友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他還沒有習得足夠的自我控制力,成人就算生氣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小朋友的個性和氣質沒有絕對的好壞,即便現在認為小朋友很難教,總是考驗你的理智線和心臟強度,但父母只要反過來試著用他們的角度去同理小朋友的想法,就能理解他們內心有多渴望家長的等待和耐心,小朋友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來確定父母是否還愛自己,家長只要讓小朋友知道,無論如何你都愛著他們,親子之間就能夠持續有討論及溝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