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漸漸長大,情感表達方面開始變得細膩,主要興奮的情緒和不滿的情緒反應也表現突出,例如兒子在玩耍時,每次都會興奮得跳起來,興奮地笑著,興奮地手舞足蹈,正表現著滿足和興奮的情緒,向所有人表達著快樂,滿足,興奮的情感,這一刻兒子的笑容如果光輝燦爛,常言道快樂興奮的小朋友是一位能逗爸媽們開心的天使,當生氣,脾氣爆發時他又像一隻惡魔般,讓家長們束腹無策,兒子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和物品時,一哭二鬧三打滾,眼淚跟珍珠般一顆一顆的流下,像控訴著世界的不公,父母的不仁,真時讓家長們又愛又恨。
我們都難免會遇上小朋友情緒失控。尖叫哭鬧樣樣來,身為爸媽卻不知道能怎麼幫助他,心裡充滿無力和心疼,甚至有時會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更覺得自己好失敗⋯⋯
打壓?忽視?這樣做真的好嗎?我們該怎麼面對小朋友的情緒失控?一方面因為小朋友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一方面可能因為他的經驗是只有哭鬧才有人回應,所以在他需要被注意的時候,選擇了用哭鬧來表達,但其實背後沒說清楚的沮喪、焦慮、挫折是:「我有情緒、我有需求,希望你們注意我。」
當小朋友哭鬧,而我們卻無能為力時,很容易出現兩種反應:忽視,以及打壓。也許我們能得到暫時的效果(因為沒有人理而放棄哭鬧,或者被打被罵而嚇到安靜),但其實,父母的這兩種反應對小朋友傷害很大⋯⋯忽視,會讓小朋友漸漸失去安全感。打壓,會讓小朋友自卑地否定自己。
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對未來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千萬別覺得「打一打他就乖了」或者「不理他就沒事了」,這些都會在小朋友心中留下傷痕。千萬別在小朋友情緒失控的狀態下說教,只會造成反效果。
把批判的說話收回
你以為你在否定行為,小朋友以為你在否定他當我們說:「不準哭!」「不要鬧了!」「你又亂丟東西!」「怎麼那麼皮!」,我們心裡可能是想糾正小朋友此刻的行為,但小朋友心裡接收到的是「媽媽不喜歡我,媽媽在否定我⋯⋯」,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小朋友的自我價值感低落,甚至覺得不被愛,長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我們能做的,就是戒掉一時的嘴快。
描述情景,為情緒找名字
幫助小朋友表達,減少無助感,並用語言描述情緒,同理他的感受,小朋友哭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我們這時候就可以先幫助他(也是在示範)描述現在的情境以及他的情緒,一方面可以減少小朋友的無助感(因為他知道你接收到他想表達的意思了),另一方面也藉由同理小朋友的感受,來安撫他當下的心情。
陪伴小朋友找方法宣洩情緒
憋住的情緒,可能長成暴力/自卑,不如給小朋友多一點時間宣洩,東方含蓄的文化很少教我們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只規定「不能表現出來」,不能哭、不能生氣、不能軟弱⋯⋯我們從小被這樣教育到大,很自然也會拿這一套來規範小朋友,但其實,沒有被表達或釋放出來的情緒,憋在心中很容易「內傷」,甚至默默長成暴力或自卑,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給小朋友久一點時間,陪在他身邊,讓他知道他可以安心的宣洩情緒,是很好的幫助,也是珍貴的教育機會。 難過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如果難過就先哭一下,媽媽陪著你」,生氣的時候,可以給小朋友一種安全發洩的建議:「生氣的話可以槌這個枕頭,發洩一下」
教小朋友如何表達情緒
擁抱、深呼吸幫助小朋友平靜,讓小朋友知道用說的比用哭的有效,等小朋友發洩得差不多,我們可以擁抱他、和他一起做深呼吸(這兩個方法實測滿有效的,當小朋友平靜下來後,才能真的聽進去你說的話,這個時候要做的不是指責或檢討他剛才的行為,而是溫和且堅定的告訴他:「剛剛媽咪不知道你要什麼,因為你一直哭,媽咪聽不懂。下次你可以這樣說⋯⋯」透過一次次教導小朋友正確表達,慢慢的小朋友就會知道,清楚說出自己的需求,比起哭鬧還要能達到目的。
最後要提醒家長們的是,這些改變剛開始做起來會覺得很難,而且也不是特效藥,不是用了一次就能立刻成功,我們需要時間慢慢改變,孩子也需要時間慢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