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錯, 但我就係要亂做 4

近日有感,也有疑問,一個成年人與小朋友的體能或許有分別,但兩者不會相差太多,為何奇怪的現象發生在我的生活中,讓我百思不得奇解,事源發生在一個星期日,兒子睡到九時三十分起床,一系列清潔後,我帶著他到公園遊玩,抱著讓太太在家做家務,調子離家後給予足夠時間處理家務下,我與兒子像互相傷害般,他在公園四處跑,跳我,玩滑梯等,而我則化身他的影子般,全個過程我也跟隨兒子的身後,生怕他受傷,結果我和兒子都大汗小汗,如瀑布般流出,衣服也全濕透了,回家清潔洗澡後,小休一會,完成午餐後,兒子精神十足的看電視,不睡覺,結果小休了半小時,到了四時半,我這老父親又帶兒子到會所繼續鍛鍊體能,是兩小時的瘋玩,回家後又是清潔和晚餐後,時間到了睡覺時間,兒子反常地興奮的玩籃球,我感覺到自己的體能到了休息時間,理應兒子消耗量會比我大,為何他仍可以繼續狂歡,而我就被擊倒,不知倒床?不過深夜時,兒子惡夢連連,是透支過多還是還是繼續興奮?

不少家長都有類似經驗:假日帶小朋友出門放電玩了一整天,期待小朋友晚上可以更早睡、睡更好,沒想到小朋友晚上看起來依舊精力充沛,還有力氣哭鬧不停、說自己不要睡覺⋯⋯。許多人以為小朋友累了就會睡好,但為什麼小朋友太累反而變得很「歡」、難入睡?在心理層面,當小朋友身體疲倦但當下玩的玩具、遊戲很好玩,但父母卻要求他中斷玩樂時,小朋友可能出現「身體累了但還是想完成手上的遊戲」的想法,當小朋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時,自然出現不開心、捨不得的負面情緒狀況。

而在生理層面,睡覺也需要消耗能量,在身體能量過低時入睡可能有害身體健康,因此人體會發出需要補充能量的訊號,「就像手機快沒電時會跳出電量警告,對小朋友來說,缺乏能量時情緒開始煩躁、不聽勸、睡不著,是身體在發出訊號、覺得這時睡覺會有危險。」

當小朋友出現以下3種行為或狀況時,表示小朋友開始累了,家長該留意並準備讓小朋友緩和下來、避免過度透支:包括

1. 動作與反應速度變慢,對家長的指示無法快速反應。

2. 站不直,能坐不站、能躺不坐,動作看起來變得懶散。

3. 打呵欠、伸懶腰等。小朋友打呵欠、吸入更多氧氣後會短暫恢復精神,讓家長忽略小朋友累了的信號,因此需要不斷觀察。

當然疲倦了需要休息,以下有3個方法供家長參考:

1.玩太開心捨不得睡:同理情緒、提供解決方法

為小朋友當下所做的事情或遊戲告一段落,例如當小朋友玩遊戲玩得累了卻執著於當下做完,可以告訴小朋友「積木還沒蓋好沒有關係,我們先把他圍起來就不會不小心被破壞了,可以明天繼續做完。」讓小朋友安心,願意先休息。

2.體力透支睡不著:溫熱飲補充能量

若小朋友是因為體力不足而無法平穩入睡,家長可以準備溫牛奶或溫豆漿,為小朋友補充蛋白質,也不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飲品溫熱能讓小朋友覺得比較舒服,利於穩定情緒。

3.周遭刺激過多:營造昏暗環境

要讓小朋友快速入睡,營造昏暗、沒有過多視覺干擾的環境至關重要。建議家長將燈光調暗,關閉電視、手機等光線與聲音,當小朋友大腦需要處理的刺激變少,也會慢慢穩定下來。

當然家長透過觀察小朋友的日常作息,如果當天小朋友玩得特別多,或是晚餐攝取的油脂比平時多,表現顯得比平時疲累,就可以比平時小朋友上床的時間再提早半小時讓小朋友入睡,讓小朋友充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