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錯, 但我就係要亂做 5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查詢如何限制自家小朋友玩電子產品,我回應道,家長有沒有跟小朋友訂立協議?而家長自己有沒有遵守協議,跟小朋友一起不使用電子產品?又或者是製造一個絕對空間,在此空間限時內,誰都不使用電子產品等情況,家長表示沒有,我就笑著說在協議精神下和絕對空間下,誰都沒有特權,如果需要使用電子產品,一是離開絕對空間,一是放鬆限時和絕對空間,否則,小朋友一句為何爸爸可以用電子產品,而我就不可以用?導致尷尬的情況出現。

那到底要怎麼教?過猶不及都不好,其實大人很容易在小朋友吵不公平時,直接就先做了判斷,認為能處理就處理,大人能退讓就退讓,只要小朋友不吵就好,所以大人多半是努力去做讓小朋友覺得公平,但其實,處理不公平,爸媽要謹記下面的大原則:

1. 讓小朋友明白「公平」≠「相等」:
小朋友心中的公平,跟大人想得不太一樣,它們多半是要實體上的公平,在小朋友的世界,公平的定義就是相等,所以連輪流聽歌,也要計較歌曲長短,連陪伴閱讀,也較計較書的頁數或時間差幾秒…,看似合理,但其實不盡然。
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數字來衡量價值的,例如同樣喝飲料,葡萄汁和優酪乳,這兩者單價不同、容量也不同,但哥哥你愛喝的是葡萄汁,弟弟愛喝的是優酪乳,如果要公平,兩個人都給優酪乳或兩個人都給葡萄汁,這樣雙方會比較開心嗎?引導小朋友了解公不公平這件是,還要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所以「公平」≠數字或體積上的「相等」。

2. 幫小朋友把他的感覺說出來:
不公平對小朋友而言,是一種挫折的感覺,所以在第一時間,小朋友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道理。在發生不公平事件時,其實大人多少心裡有底,有些事本來就是不可能公平,在這當下急著說教,小朋友是不可能聽得進去的。因此,謹記,小朋友越有情緒,大人要越慢,我們幫小朋友釐清現在的感覺是甚麼,以前面的歌曲長短為例,「你這麼生氣是因為你很想要趕快聽到你喜歡的歌嗎?媽媽了解那種很想要快點得到自己喜歡東西的心情……」,聽到這些話,小朋友情緒通常就會降下來,因為他發現你懂他,當小朋友耳朵打開了,這時候再慢慢引導說教也不遲。

3. 教小朋友和挫折和平共處:
小朋友抱怨不公平時,別急著告訴小朋友,「這本來就不可能公平!」這樣的語言可能會讓小朋友更崩潰,換個說法,「嗯!有些事情好像真的很難公平耶」,媽媽以前也覺得外公外婆不公平,「為什麼哥哥要考試,就連我都不可以玩了」,當下我真的覺得很不公平,很生氣,花了好多時間跟外公外婆抗議,但後來我發現,我好笨,我浪費了好多時間不開心,其實開不開心都是看自己怎麼想,不開心時可以去做做會令自己開心的事情。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經驗故事,小朋友會發現,原來不是只有他有這樣的感覺,媽媽也是,媽媽做得到,我一定也可以。

4. 不要大小事都跟小朋友討論公平:
小朋友儘管不太會說話,就知道「公平」,所以會要求多的餅乾、大的蛋糕,這時大人多半就會順著小朋友。但,開始長大的小朋友,就該開始教小朋友面對不公平這件事,以切蛋糕為例,小朋友可能會計較爸爸的蛋糕比較大,雖然這件事很好解決,大人退一步就好,再切一塊大的給小朋友,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不需要每件事都處理到超級公平,大人應該要把握這樣的機會,教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不公平,允許小朋友表達挫折。如果大人為了怕糾紛,每件事都力求超級公平(尤其是數值或體積等實際面的),小朋友更會學到每件事都要吵公不公平。

5. 鼓勵小朋友適時爭取公平
勸小朋友接受不公平,並不是教小朋友退讓,而是要先教小朋友與不公平的挫折情緒相處,才能更有智慧的分析,這件事情可以如何有智慧的爭取更公平的結果,公不公平沒有絕對值,只有相對值,例如球賽,可能會遇到判決不公平,這時候不該是接受不公平,也不該是有情緒的去抗議不公平,反倒扣了個不尊重裁判的罪名,而是要有智慧的收起情緒,提出異議去爭取,才可能得到好結果。

最後,要記得,當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時,爸媽最重要的是要用同理且鼓勵的心,教導小朋友,小朋友未來才能用強壯的心智能力去面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