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籃球上癮症發作,當晚就到屋苑附近的籃球場射射籃球,重新拾回籃球的記憶,我的狀況並不是太好,只是一直靜靜地練習著,看看能否找一找回射球的手感,感覺進展向好的方向進發,一位小學生就靜靜的在我旁練習射球,看到嫩嫩的射術和技巧,我繼續練習自己定下的目標,完成目標後,已是半小時後,我不由感歎自己退步了很多,也許年紀大,就愛回想年青是在籃球場上的表現,一旁的小朋友突然向我發起挑戰,要和我進行鎖匙圈的較量,更直言與我豪賭輸掉的一方須完成50次掌上壓,我驚訝的望著小朋友,問他要考慮清楚才挑戰我吧,小朋友的回答開始了,小朋友先射球,然後輪流到我,看誰的心理則素夠硬,結果小朋友連續失去入球,罰了很多體訓練,我自己也做了一點體能,心中不自主地想為何小朋友會挑戰我呢?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朋友勤奮上進。經過多年在社會打滾的經驗,父母已經知道「堅持不懈」這個特質,在人生及成長中所佔的重要性。 因此當自己撫養小朋友時,都很希望從小就幫助小朋友養成堅持的美德。
面對無知的事情應該是去了解它,而不是憑自己的想像或他人一己之言而感到恐懼。對家長而言,其責任是透過陪伴挑戰一關關的難題,鍛鍊和堅強心智;所習得的技能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當小朋友面對未知的事情而感到恐懼和抗拒,大人們不妨試著用以下幾點來鼓勵小朋友嘗試:
1.先確認小朋友有基本的自理能力
在不需大人的協助下完成諸如吃食、穿衣鞋、整理環境、清潔甚至洗澡。知道緊急狀況發生要做怎樣的應變。大人將小朋友推向挑戰前,必須確認他的基本能力,才知道任務中他可以走到哪,是否能完成。
2.同理心
讓小朋友知道你接受、且了解他的恐懼和抗拒。可讓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驟完成任務,大人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理想的時程表,但要記住:這不是一場比賽,而計畫永遠也趕不上變化。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早一點完成任務和晚一點完成任務,其實真的差不多。
3.建議和鼓勵取代強迫和堅持
強迫和堅持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也有可能埋下對新事物的挑戰都採抗拒的後遺症;而建議和鼓勵比較容易放鬆小朋友的戒心,讓他願意嘗試。每當小朋友嘗試了一小步,無論那是多微不足道,都要及時讚賞他的努力。
4.建立起小朋友的安全感
尤其是體能方面的挑戰,耐心且真誠地告訴他,他是安全的,因為你 “會接住他”、”抱著他不放”。
5.失望、挫折總是難免,但你總是會熬過去,且可以重新出發
當事情進行的不是那麼順利,陪著小朋友感受這些難以避免的負面情緒,然後給予正面能量引導他們消化這些難堪。
6.暫停,可以是一種選項
實在是沒辦法再堅持,那就等小朋友身心都調適好,再重新出發。暫時喊卡是為了再找更合適的出發點再度挑戰,和全然放棄是不一樣的。
年幼的小朋友長期在家長保護的舒適圈內生活,有絕對的理由抗拒陌生的新事物。但你我都知曉,生命中的美好往往是跨出那一步所發生的事。而在挑戰過程中的高高低低,同時也成就小朋友成熟堅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