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打架,很多父母都會向我抱怨家中的一對子女經常只小事而打架,都是一種(初則口角,繼而動武)的狀態,而且都不是少有和罕見的,最頻密發生的次數幾乎每天一次,當然都是拳腳相交的,不會有太大的傷害和流血事件,家長們都會用一道苦笑去掩蓋手足傷殘,拳頭相交是不是正常的,相愛相殺才是王道?
有小朋友的家庭經常都會出現高聲的爭吵、砰的一聲關門的情況,兄弟姐妹爭吵及 打架 ,原因可能是餓了、累了,或彼此感到無聊。擁有多個小朋友的父母深深感受到,其實兄弟姐妹之間的愛和厭惡經常轉變是正常的。
一旦出現暴力、欺凌和其他肢體衝突時就必須抑止,但如果小朋友間的爭論相對溫和,那就沒有必要介入。研究表示,能自己解決爭吵的小朋友,將來長大後會成為更好及寬容的成年人。因此,當小朋友打架時,即使是大聲吵架,只要人身沒受到威脅或出現欺凌的情況,就該讓他們自己解決。
作為父母,對小朋友的愛應該是平等的,但有時,當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可能不經意間偏袒了一個小朋友,從而令其他小朋友產生更多的怨恨。如果吵架升級而父母又介入了,請不要偏袒任何一方。相反,鼓勵小朋友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將問題定為小、中或大,並從中提出解決方案,並幫助他們自己達成協議。
有時候,父母會進行紀律處分,請忘記是誰先開始打架,其實牽涉在其中的都需要管教。父母先暫停小朋友們的打架,待冷靜之過後,讓他們說出感受。至於處分方面,可以讓他們分擔家務,或任何適合你家庭的互動方法。
有時小朋友相處得很好,下一刻就會吵架。這情況總是重重複複,不斷上演,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年齡有關。其實,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或個人的好惡每天都在變,作為父母只能順其自然,但可以透過強化家庭價值觀,教導他們保持善良,為良好的家庭關係打好基礎。
永遠記住作為父母的你,是一個成年人。無論小朋友在打架時做了什麼,或破壞了甚麼,請不要大聲呼叫和辱罵。只要小朋友的爭吵不算太激烈,父母都不宜立即介入。嘗試在介入之前,自己先暫停一下,由1數到 10,先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確保事情不會進一步升温。
年齡、個性等差異會影響彼此的手足關係,年紀差距也就代表發展能力差距,已經趨近成人的大兄姊會無法理解小弟妹的思維,有可能會覺得弟妹總是那麼任性、難搞,於是不想跟弟妹相處,如果父母又用「你是哥哥、姊姊,你要疼弟妹」的話來要求兄姊,有可能反而讓手足關係變差!而如果兩個小朋友一個文靜、一個活潑,兩人都會覺得對方讓自己很困擾,甚至看不慣對方的行為,這時其實可以讓兩人分開玩,不刻意要求和睦,而是學習尊重與自己不同觀念的人、跟不同個性的人合作,磨練社交技能。爸媽多費心觀察小朋友的互動狀況,如果都沒事當然最好,但如果小朋友相處不太融洽,爸媽可能就需要制定一個計畫增進兄弟姊妹的關係,例如合作遊戲、同理心訓練,允許雙方用自己的步調接受對方的陪伴,而不要用「家人就是要和睦相處」、「兄弟姊妹要互愛」等籠統道德觀作為理由,也要注意自己是否偏心某一個小朋友,盡量讓小朋友感覺到一樣的愛。當然大家都希望手足關係可以和睦,但我們依舊可以有「有些人就是和不來」觀念,不需要強迫兄弟姊妹的關係一定要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