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錯, 但我就係要亂做 11

兒子說話表達能力日漸進步,由BB話至單詞,再開始學習組句,都是肉眼可見的進步,當然進步是歸功太太大人和工人姐姐不斷的努力,看圖書教單詞,借兒子有要求時教他組句,搭巴士時教數字,教他認人時教家庭角色,一切一切,造就了現在的兒子,雖然兒子表達的能力正向著好的方向進發,但總有一些情況會讓我們哭笑不得,例如兒子想吃麵包,他那小手指著麵包,口裡喊著包包,當工人姐姐問他誰吃麵包時,他總會叫著爸爸或是媽媽想吃包包,完全跟他的意願是相反的。又如兒子逛街累了,就會跑到去大人跟前說我要抱等意思相反或是讓大人們無法理解的表達。

要改善溝通就要改善孩子的兩方面: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方面,在理解、明白方面,可以多示範給小朋友,幫助他們理解我們的說話,並把說話跟我們的行動聯繫起來。緩慢、簡單、並重複一些簡單的指示給小朋友,當小朋友沒有太多反應,他可能是理解這句話,那麼媽媽就可以帶他去做這件事。如果他能做到,家長應該要讚賞他,讓他們直到自己成功完成指示,以後便能夠把這句話,和這個動作聯繫起來。

表達能力方面,就是多留意小朋友的注意力在那裡,在旁邊簡單描述,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描述生活中的細節,改善表達能力。我們大人習慣了用提問的方式去和小朋友溝通,帶起一個話題,這不是錯的溝通方法。不過當小朋友不是很懂得用說話回應的時候,家長可以從關注小朋友的注意力,示範給他們如何表達此刻的心情,或者眼前的事物。讓小朋友知道原來剛剛的行動可以這樣用說話去分享給其他人聽。

從簡短的詞、電報句、到可以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說話,其實是需要口腔及舌面控制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同時運作的過程。對小朋友來說,發音、選詞、組織貫串,這麼一連串語音轉換的精確動作控制,並不是那樣直接容易。加上一個社群所承襲的語法或語言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嘗試,更何況是語言結構的延伸、運用。

學說話其實就像是培養其他生活能力一樣,在自然的情境裡延展,最容易明瞭感受;如果只是為了「展現孩子的天份」,那真的太苛求、也沒有多大的意義。語言本是溝通工具,在人與人相處互動的各個情境中,語言佔了十分核心的角色。除了單純的「會說話」外,學會配合情境使用適當的語言,是小朋友社會化的一項重要歷程。爸媽可以用提問或是建議的方式來引導小朋友說話。

重點在鼓勵小朋友多說、多熟悉。別忘了要有耐心,如果小朋友有說錯的地方,可以將正確的說法完整地說一遍,讓小朋友跟著多練習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