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暑假前的學校家長日,不斷有家長到中心找我問成績達標,小朋友該在暑假強補失落的科目,我應該安排暑期活動一堆不同類型的問題,好像家長日成為了最後一根壓倒家長的稻草,讓家長變得像盲頭烏蠅似的,向任何可以提供意見的地方和人尋求協助,成了神燈的存在,滿足解答他們疑惑的智者,我向他們分享無論成績如何,都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暑假的時間,借暑假長假期之機,旅行的旅行,探親的探親,該玩的就愉快的玩,不要讓小朋友的童年全是讀書。
在眾多全校性的大型活動中,如以緊張指數作排行評分,非選家長日排榜首莫屬了。對大部分的學生或家長而言,家長日是派發成績表的大日子。
傳統來說,每逢學校老師約見家長或監護人,家長都會覺得是關於投訴事件或負面個案。以往老師與家長的聯絡方法多數是靠學生手冊或電話對話,如非必要,都不會無故邀請家長到校進行面談的。但隨著教育改革及學校增強透明度,現在的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兩至三次的家長日,甚至舉行家長會、升學講座等等,希望藉著正面而直接的交流,讓家長更深入了解子女在校的學習情況,又可給予家長多個渠道就煩惱或問題向老師傾訴,家校合作模式已越見緊密。
其中最為家長重視的家長日,其形式隨著時代進步亦越見多元化,例如加入家長專題講座、舉辦家長教師會會員大會、舉行書展或慈善籌款活動等,但核心仍然是面見班主任及收取成績表。但是,家長們除了希望知悉子女在每個學習階段的學業成績外,還有什麼事情可多加注意?
一般來說,家長日的主菜除了由班主任向家長講述子女的成績與課堂表現之外,低年級的班主任多數會分享學童在校的適應情況與學習態度,高年級的則會花較多時間聚焦討論學習階段銜接,與升中準備事宜。其實,家長難得一場來到學校,不妨多主動與班主任甚至科任老師溝通,時間不用太長,但必須拿捏重點。面見時盡量帶同子女一起,一來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學習成績的重視;二來亦可讓子女正視自己的學習成效與不足,不好逃避現實;家長亦可向老師提出子女在家中時所出現的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
不過,一些「老掉大牙」的問題或閒話家常應該可免則免,例如:我的孩子人前人後兩個樣,應如何處理?我家孩子只玩手機怎麼辦?子女不愛主動溫習及看英文圖書,作為家長如何處理?老師對上述問題不是不想處理,而是愛莫能助。假如學童的其中一位家長也不愛看書,甚至經常也手機不離身,試問子女又如何能夠自控?即使老師影響力再大,也難以完全掌握學生在家的行為。
當了家長,身份轉換,最怕的家長日竟變成令我期待的日子!之前幼稚園階段,老師隔數星期就致電談孩子日常的情況,我對左右仔在校表現的掌握較多。而小學和幼稚園的文化不同,除非是發生了甚麼特別事,較少和老師直接對話,家長日面談的十五分鐘就更加重要。
老師們面見家長要準備資料,家長和學生也不能空著腦袋赴會。成績已定,也只是孩子的其中一個面向。我最想了解的是成績表以外的事:孩子在學校上課的表現、和同學相處的情況。我也會約略談談他的性格、肯定他在家的努力,請教老師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孩子發展。
家長日不是申訴會,而是老師、父母交流幫助孩子的機會。我也請左右仔回顧升小這頭一年有甚麼心情的變化、快樂或難忘的點滴、令他困擾的事情等,讓他在面談中成為真正的參與者,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他的喜與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