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在中心大駡小朋友,原因是小朋友不遵從家長的指示,堅決不從,兩人對峙期間,家長大駡小朋友,家長有點情緒波動,經了解後,家長有點固執,一定需要小朋友遵從自己的意願,讓我有點反思,小朋友不可以有自己的意願?還是自己和父母的意願可以兩者同時存在?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不聽話」的時候,大部分的爸媽都很難忍住不發脾氣。然而孩子往往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理解,父母亂發脾氣會造成孩子的大腦損傷,導致語言理解能力變差,甚至可能會降低智商,就像父母不去了解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反而給他貼上笨蛋的標籤,小朋友便會產生自我懷疑,最後越來越失去信心後就容易自我放棄。
言語暴力會造成小朋友大腦的損傷,影響到大腦中的胼胝體、海馬迴和前額葉,這些區域負責傳遞感覺及認知訊息、控制情緒、產生思考和決策。當環境充滿了壓力,小朋友為了適應會轉換為「求存模式」,變得謹慎膽怯,傾向於討好他人,成年後也很難改變如此的思維模式。
父母都有個通病,總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並且為了各種理由,常不自覺阻止小朋友想嘗試的請求,可是,越禁止小朋友只會更不聽話。其實,大人之所以不讓小朋友自己做,通常是因為不信任與沒耐心。我們應該相信小朋友能從錯誤中學習,放手給小朋友嘗試學習的機會,耐心陪伴即可,小朋友開口才去提供協助吧!
要求小不去好奇探險,只能乖乖坐定,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與其整天說「不可以」,不如告訴他能做什麼吧!當他忙著把你摺好的衣服亂丟時,不如引導他學習摺衣服吧!讓他忙碌的當小幫手,減少他的搗亂,增加小朋友的責任感,做家務的同時也培養了小朋友的自理能力。
想自己嘗試但被阻止,想證明自己能力卻又做不好——小朋友的挫折感倍增,無法調解情緒下,會比嬰兒時期更容易發脾氣。爸媽應以理解的心包容小朋友的情緒,而不是一味責罵。但要注意,允許小朋友表達情緒,不代表一哭鬧就能給予所求,把持你的育兒原則。
當你習慣用強烈情緒反應來面對小朋友的行為,他更會出現「愈禁止愈故意」的吵鬧行為。當小朋友發現他的故意行為會引起你注意,用哭鬧能控制你,更增強小朋友負面行為。打小朋友更是最差的做法,這樣會令愛模仿的小朋友學會用打人來表達不滿的壞習慣。爸媽越能冷靜面對,小朋友將越能容易平伏情緒。正在嘗試獨立的小朋友會不斷試探大人的底線,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不要隨口警告,也不要有過多的禁止;說出的話就一定做到,讓小朋友清楚知道你的原則。
小朋友需要更多的互動對象和生活體驗,因此小朋友不能只是跟媽媽或單純的家中環境互動了。多安排不同類型的友儕交流,透過與不同個性及家庭背景的小朋友互動,他們能觀察別人、模仿別人,也了解互動中微妙的情緒、同理心、分享等行為,有助更全面的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