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心有位小朋友因為功課學業繁重,壓力增大,甚至影響父母,不止吵了一場大架,更被爸媽混合雙打,提到這,小朋友不禁流下令我心疼的眼淚,眼見小朋友每一刻都在拼命做功課和溫習,而精英班的學業又如此的繁重,我拿起電話,致電給小朋友的家長,解釋小朋友已盡力做好,再迫和責難,恐怕會出現反效果,只求小朋友的家長不要再打駡,多鼓勵就好。
如今育兒觀念轉變,「愛的教育」逐漸取代打罵,體罰不但無法達到目的,還會造成反效果。但有時候用講的小朋友根本當做耳邊風,只能用體罰來約束小朋友。如果不體罰的話,父母又能怎麼管教小朋友呢?
體罰小朋友與孩子日後發展出攻擊行為是有直接關係的。體罰反而會增加小朋友的行為問題與叛逆表現,小朋友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喜歡爭論、愛挑釁、反抗、拒絕遵守規則、容易出現惡意和報復心理。進一步說明,相較沒有受到體罰的小朋友,被體罰的小朋友「獲得的認知技能」也會更少。
但父母打小朋友未必是因為愛得不夠,這可能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可隨著體罰次數的增加,小朋友的負面行為也不斷惡化。就像一顆強效藥,短期內會起作用,但頻繁反覆地使用,副作用也會愈大,更會損害親子關係。
不過家長也並不是聖人,育兒又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情緒的爆發在所難免。更何況每個人對體罰的定義與小朋友的特質都不同,有些父母覺得打小手是可以的;或認為在重大事件(如:安全問題)上可以為嚇阻而偶爾為之;也有家長表示自己也是被打到大,性格也沒有扭曲,體罰會讓小朋友學會服從與恐懼,讓他們思考「我做什麼,才不會再被打?」其中的關鍵在於讓小朋友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這點出發,可以參考以下備選方案來替代體罰。
當小朋友不聽話的時候,可以適當剝奪他的特權。例如:取消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拿走玩具,這可能比體罰能給小朋友更大的震撼(笑)。但一定要先堅定地解釋這是不遵守行為的後果再執行,不能暴力地強硬奪走小朋友的玩具,也要明確告知何時可以恢復權利。
合乎邏輯的結果溝通非常重要,唯有將錯誤行為與後果聯繫起來,才能讓小朋友吸取教訓。比如小朋友一直故意丟掉餅乾,就沒收零食,讓他們知道浪費食物的後果。或是小朋友在商場跑來跑去,你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希望帶你一起去,但是你上次跑來跑去不聽我的,我很擔心你走丟。今天先和阿嬤一起在家,下次你能好好聽話後,我們再一起去吧。」
提前告訴小朋友你的要求,設定可執行的限制和期望。比如先告訴他們:「每次玩完要把玩具放回箱子裡。」而當他們表現良好的時候,一定要給予注意和鼓勵,更要具體說出良好的表現,讓他意識到哪些行為是更好的。
育兒是一項困難又令人筋疲力盡的任務,在學習的道路上,不可避免會有沮喪、憤怒、內疚,也會感到孤獨。而管教更是摸黑前行的未知道路,體罰並不是一無是處,但只用體罰的手段就沒辦法教會小朋友溝通與生活的知識。如果真的被小朋友頑皮到受不了,大感崩潰、忍不住想打小朋友,可以讓其他人參與進來幫你看一下小朋友,自己深呼吸、散散步等。或是你也可以與小朋友一起去家裡的「隔離」區平復心情,思考自己發怒的原因是小朋友的行為或是自己本身存在壓力與焦慮。
育兒是鞭策小朋友與自己的過程,但管教的目的不在於控制小朋友,而是要教他們控制自己。小朋友的特質爸爸/媽媽最清楚,最適合自家的就是最優選。